凡是手藝工匠,都尊崇魯班為祖師。泥水木匠等所用的尺子就叫魯班尺。當時建筑器材及建筑物上丈量長短的標準就是魯班尺。
古時對每一個建筑工程所組合的人馬叫“老司班”,幫首稱“包頭伯”,掌管工程業(yè)務的叫“把作師傅”。其他一般的為老司、手藝未出師的是半作(老司)、剛來學藝的叫徒弟,沒手藝打雜的是“蠻工”。他們按照匠作的技能、勞力分等級由包頭伯付報酬。
舊時每建造一座房子,首先房董(主)要擇日開工,就是破土奠基,即由泥水匠砌基腳、奠礎磉。爾后由木匠豎柱上樑。上樑前,房董又要請風水先生擇個黃道吉日。上樑那一天,中堂或樑上要張貼“紫微拱照”四個字,其中的照字必須寫三點水,不可寫四點,因過去的房子都是木結構,忌火,若寫四點近似火。房董得擺起香案、設置酒禮、舉行祭神,意思是用豐盛的酒禮大祀魯班先師。泥水、木匠、石匠須腰札紅麻辮,各種工具以及棟柱上鋸下的那塊根頭包上大紅彩布,一起供奉在堂屋正中。時辰一到,鳴大鑼,放鞭炮,氣氛十分的隆重、熱鬧。
上世紀三十年代,南鄉(xiāng)大橋村的吳昌茂,在吳寧城南街開設鴻福旅館。這旅館是東城頭一座四層樓。其上樑時的盛況非常:小火炮千子連成長串,從大梁上一直懸掛拖地。大火炮炮聲相連。包頭伯手拿酒壺高唱著:“滴樑頭,滴樑頭,出來子孫要封侯。滴樑中,滴樑中,后代子孫封國公。滴樑尾,滴樑尾,代代子孫三及第”等彩言吉語。大樑落成后,一連掛上九大布袋的饅頭,向四周觀眾拋丟,俗稱“拋樑饅頭”。大布袋九袋,表示“九代富”的好彩頭。有的在樑上懸掛長長的粽子,其示意是“世代宗長”。有的房董既拋饅頭,也拋粽子。觀眾搶得非常起勁,認為搶得越多運氣越好。拋饅頭之風俗,在邑地農村里綿延不絕。舊時的房子,多屬磚木結構。上梁三天后稱收紅。四面的墻砌到頂時叫“封檐”。封檐后,家人可以搬到新屋里安居樂業(yè)。照風俗,封檐時房董得辦“封檐酒”,宴請所有的老司工匠。酒席上,由泥水木匠坐上橫頭,泥水東一位,木匠西一位,其他的分別坐下橫頭和東西兩廂。規(guī)矩十分嚴格。
住新房叫“居新屋”,照例又須慶賀一番,親朋好友該送禮品。一般都送一擔黃酒、一副對。房董把一副副的對聯按長、幼、嫡、庶等封建程序在堂房的四周掛起來。讓有文化的品賞一番。
酒席間,大鬧猜拳活動。如“一定喜”、“二相好”、“三元及第”、“四季發(fā)財”、“梅花開”、“六順風”、“七竅圖”、“八仙壽”、“九魁首”、“全家福”等,從一到十全是彩話。這風俗,流傳至今,盛傳不衰。
舊時的官家、大戶所建的房子,多為十三間頭、二十四間頭。有的有前廳后堂,兩邊抱廂,走馬樓四通八達,甚至還有花園。
一般的民房,多是三間頭、五間頭,七間頭是很不錯了。但不論房屋的規(guī)模大小,每戶人家都有個客堂,即使只有一間屋,前半間也要隔起來做客堂,客堂上還掛上三星圖等,兩旁配“善為至寶,一生用不盡” “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余”的對聯,以示風雅。官家和富戶,其對聯則是“大富貴亦壽考,蓄道德能文章”一類句語。顯示出東陽歷來是尊師重教、崇尚禮義的文化之鄉(xiāng)。
民國年間,東陽還有城樓、奎星樓、孔廟、文昌閣、萬壽宮、大成第等古建筑遺存,有多層的、上下花檐、四面翹角、雕樑畫棟、竹節(jié)簡瓦、氣魄雄偉,猶如宮殿。至今尚有吳寧臺、北鎮(zhèn)樓、肅雍堂等古建筑完好的保存。
古建筑,是門歷史上的科學建筑與文化,頗有值得現代人研究、借鑒作用。對于相關的、方方面面的祭祀儀式活動,我們也可以從中“見其風俗知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