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書生故事(七)
嚴濟慈小時候叫寓慈,他7歲入私塾,在數學方面表現(xiàn)出突出的才能。12歲時,他進了東陽縣立宏道小學(吳寧一小前身)插班,老師為他改名為濟慈。學校離家三十里,他住在學校里,每天自己做飯吃,雖然很累,但學得很起勁。小學不再讀四書五經,除了語言又增加了算術,常識還有英語(全縣唯一設英語課)等科目,嚴濟慈讀起來毫不費力。
1913年,正當13歲的嚴濟慈即將升初中的時候,父親受壞人坑害,負了一大筆債,家里的生活變得困難了,父母決定五個兒女只培養(yǎng)嚴濟慈一人。在艱苦的情況下,父母仍鼓勵他考東陽縣立中學,嚴濟慈得了第一名。上中學后,他在數理方面表現(xiàn)了卓越的才能。一二年級時,同學為之頭疼的難題到他手里,片刻之間迎刃而解。到了三四年級(舊學制),老師解不出的難題,都拿來找他研究。他還到處找難題來做,越是刁怪的難題他越歡迎。
1918年,嚴濟慈虛歲十九,東陽縣立中學畢業(yè)考名列第一。這年,浙江省教育廳在杭州舉辦全國六所高等師范聯(lián)合招生考試,嚴濟慈報名應考,卻遭到父親的反對。
嚴父樹培,秉承祖先耕讀家風,教子有方,只是兩畝多田養(yǎng)活不了七口之家,他希望兒子縣立中學畢業(yè)后做個教書先生,解決家庭困難。但嚴濟慈胸懷科學救國的大志,下定決心繼續(xù)深造。當時南京高等師范學者薈萃,聲譽日隆,且供膳宿,免學雜費用,面向全國招生,是家境清貧而篤志好學青年的理想殿堂。嚴濟慈決心已下,暗地里向姨母借來盤纏,瞞著父親去應考。
同窗好友盧輝玉,城內人,家境富有,東陽籍十三名應考同學在他家會合。
當時去杭州路線是翻烏竹嶺,到諸暨牌頭坐船,盧輝玉早三天就定好十三頂轎。同學都知道濟慈家境困難,爭著要給他付轎錢。
“我不坐轎,我走路跟著你們!”嚴濟慈斷然拒絕同學們的好意。
“大家爭著付錢是盡同窗之誼,沒別的意思。”同學們一起解釋。
嚴濟慈真誠地說:“大家的好意我領了,我從來走路慣了,一天走個七八十里是家常便飯,明擺著自己能行,卻叫大家破費,我會永遠心不安的。我還要繼續(xù)讀書求學,勢必加重父母負擔,我感到很對不起父母了,我不得不養(yǎng)成省一分就少花一分的習慣……”
嚴樹培聽說兒子走路到杭州趕考的消息后,被深深地感動了,他趕到城里,找到兒子說:“大家都坐轎,你也坐轎,爸爸拼死拼活咬牙也供你上學!”說完從衣兜里摸出幾塊剛剛借來的白洋塞到兒子的手里。
送走父親后,嚴濟慈斷然退掉轎子。第二天,他足登草鞋,健步走在十二頂白蓬竹轎的前面。
聯(lián)考放榜,嚴濟慈獲全省第一名;參加南京高等師范復試,又獲第一名。浙江省教育廳為此破例給東陽中學一筆教育經費作為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