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四方
戴望舒的一首經(jīng)典小詩《雨巷》,牽動著多少人浪漫的心,那個丁香般的姑娘也成了許多少年的夢中情人。
我沒去過那個丁香般的姑娘撐著油紙傘款款走過的小巷,但我懷著一顆浪漫的心走過鼓浪嶼那些與眾不同的街巷。
2010年的“十一”黃金周,游人多得像地上爬的螞蟻。我們在廈門本島排隊等候了許久才上了渡輪,可只用了十來分鐘的時間就到了對岸的鼓浪嶼。古人說,百年修得同船渡。這一艘渡輪承載了數(shù)百人,除了同行者外不認識任何人,十來分鐘過去了,認識的還是同去的那幾個人。
船到對岸,游人魚貫而下,被各自的導(dǎo)游從碼頭上領(lǐng)走,鉆入鼓浪嶼的街巷。鼓浪嶼很小,據(jù)說只有1.8平方公里,因海浪擊打巖石仿佛鼓聲陣陣而得名。從一開始她就被賦予了浪漫的色彩,盡管有碧波藍天白云,盡管有綠樹叢中別墅,但我想最吸引人的也許就是她那些彎彎曲曲的富有神秘氣息的小巷了吧。
彎彎的街巷依著山勢,忽高忽低,盤旋縈繞著整個海島。潔凈的路面,一點紙屑也沒有,更沒有車輪的痕跡。鼓浪嶼拒絕機動車輛進入,安全而寧馨。走在大理石鋪就的街巷,最讓人奇怪的是,剛剛還人擠著人的,到了街巷后倏忽間都不見了,都不知道去了哪里,只剩下我們這群人在聆聽導(dǎo)游講述這里的許多故事,只是偶爾會在街巷的某個角落碰到一小群曾經(jīng)在渡輪上見過卻不相識的游人。
及至細看街巷的兩旁,每一座美麗的房子都有一欄屬于她們自己的美麗圍墻,高高低低,錯落有致,以不同的姿態(tài)搭配島上各類建筑風格,有巴洛克式的、哥特式的,當然也有中西合壁的……這一座座各種風格的老式建筑在花木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幽靜,似乎想把整個百年的滄桑都輕輕略去。
據(jù)說,這里以前是一大片旱地的小島,數(shù)十幢平房,住著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鴉片戰(zhàn)爭后的1844年,英國駐廈門第二任領(lǐng)事阿禮國在鹿礁頂建起了第一幢別墅,隨后,美國、法國、西班牙等13個西方列強紛紛看中這塊風水寶地,大興土木建造領(lǐng)事館。接著,周邊地區(qū)的華僑和富紳也擁進了鼓浪嶼,在這個當時最安全最保險的地方,買地建樓,尋找自己溫馨的歸宿。一時間,成千幢別墅不可歇止,沒有章法,隨心所欲地鋪陳開來。走在街巷上,隨便指一處都是名家院落,都有自己的故事:鹿礁路的“八角樓”、鼓新路的的“八卦樓”、臺灣板橋林家的“林氏府”、廈門大學(xué)第一任校長林文慶別墅、漳州路上林語堂的新娘房、鋼琴大師殷承宗的祖屋“圃庵”、木材大王李清泉的“榕谷”、外國傳教士留下的“三一堂”…… 許多蕩氣回腸的故事深深鐫刻在這些古老建筑的石壁、墻頭,染上斑駁的印痕。
古老的榕樹撐開巨大的綠傘,篩落下碎碎的陽光,街巷兩邊斑駁的墻壁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像垂下的綠色瀑布,難怪人們都說鼓浪嶼的房子和花草樹木是融為一體的,看那些倔強的枝葉們纏繞著,攀爬著,與那些梁柱、門廊表達著他們熱烈而樸素的情感,或只是在一旁靜靜地守候著,一起看細水長流。
不知道轉(zhuǎn)了多少個小巷,也不知道過了多久,隱隱約約就聽到了悠揚的鋼琴聲,細聽是那首著名的《鼓浪嶼之歌》。原來到了菽莊花園,且不談這莊園巧為布局的園林建筑藝術(shù)之美,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后人把這里布置成鋼琴的殿堂,擁有500多架古老的鋼琴,都是14或15世紀的古董。
其實,鼓浪嶼的小巷很是適合一個人走。一個人可以不問路名,只在小巷中靜靜地走,遇上岔道,想也不想,隨便擇一條小巷進入。就是迷路了也沒關(guān)系,陷在古舊中,可以讓一雙時間的手觸摸著舊時的門窗、回廊、雕花門樓,讓浮華的記憶任意回放。一個人走更有獨到的韻味,省卻說話,只用眼睛看,用心測想。耳根清凈了,那些高傲的老屋才肯與你親近,讓你解讀出個中故事。那一些荒棄的舊屋,人去樓空,荒草連天,充滿寂寥與蕭瑟的氣息,曾經(jīng)的人來車往已隱匿在時光的深處。還有林語堂、魯迅、郁達夫、弘一法師……那數(shù)不勝數(shù)的文化名人都曾經(jīng)在這里駐足流連,足跡所到之處,便是文化的記憶。更有那一代又一代層出不窮的音樂天才從這里走出,將天籟之音播撒在世界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