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弄虛作假,表現(xiàn)在沒有真實的環(huán)境和諧上面,缺少合情合理的關(guān)系,好像一個怪獸,摻雜在常人當中,肯定很別扭;表現(xiàn)在沒有真實的空間邏輯上,缺少科學的、宜人的功能,好像一堆沒拼砌的積木,亂糟糟的;表現(xiàn)在沒有真實的結(jié)構(gòu)表述上面,給人無緣無故的感覺,莫明其妙的小聰明;表現(xiàn)在沒有真實的質(zhì)感展現(xiàn),讓人看到的是被掩蓋的假裝上去的東西,好像一個披金戴銀的貴婦,與常人距離遙遠,很難親近;表現(xiàn)在沒有真實的比例尺度,鶴立雞群,自我孤獨,一點也不想與“大家”打成一片;表現(xiàn)在沒有真實的文脈基因,好象無根之樹,不用多長時間就會枯萎,死亡;……
這樣的建筑,或許它們一時有些新鮮,或許它們會讓人大吃一驚,贏得一些掌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隨著社會審美意識的穩(wěn)定,最終,會因缺少真實而失寵。道理很簡單,當人們發(fā)覺了虛假,裝腔作勢,別扭,沒有自然的,隨和的、平易的可貴之處以后,其美就大打折扣了,因之逐漸被人冷落、遺忘,甚至憎恨。
建筑之不真實,大多出自設(shè)計者對于“讀者”審美趨向的錯解,出自設(shè)計者性格上的固執(zhí)和愛好上的孤癖。舉幾個極為通俗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出個中道理。比方說歌唱演員用假唱蒙騙觀眾,走江湖的賣假藥等等,最終是騙得今天騙不了明天的。再比方說你喜歡迪斯科音樂,晝夜不停的高聲播放,不管人家是不是受得了。這就涉及一個問題,即迪斯科音樂是真實的,但是你所喜歡的“真實”,不一定是大家真實的喜歡。因為大家要的“真實”,有著人的生理適應問題??茖W認為,人的生理適應,不能太冷;就濕度而言,不能太干,不能太濕;就光線來說,不能太暗,不能太亮;就聲音而言,不能太響,也不能太輕……同樣的道理,色彩不能太艷,當然也不能太單調(diào)。過了難以長時期適應,少了讓人感到枯燥乏味。由于這樣的原因,所以就有因生理心理適應而出現(xiàn)的審美適應的審美標準問題。我想這是一個說得清楚的問題,也是一個極為說不清楚的問題。所謂說不清楚,因為問題本身涉及到人在“認識自己”的努力當中,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目的為了縮短這個“過程”。 ——摘自《想起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