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古希臘迪奧尼修斯國王請他的大臣達摩克利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馬鬃懸掛的一把寒光閃閃的利劍下,眼看就要掉在頭上,嚇得他離席而逃。此傳說寓意君王之位并不是好坐的,它將時刻受到達摩克利斯頭上這把利劍的威脅,表面上的幸福和安樂,只不過是表象而已。后人便以“達摩克利斯之劍”來比喻人隨時都可能處于一種危機狀態(tài)。
再看我國歷史上的貞觀時期,經濟繁榮,政治安定,朝廷大臣都盡力歌頌太平盛世。只有宰相魏征不忘過去的艱苦,給唐太宗上了一道《諫太宗十思疏》的奏章,提出十項易犯的錯誤,警示要保持貞觀初年的好作風。唐太宗把這個奏章寫在屏風上,早晚閱讀,引為戒鑒。其中便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這樣的建議。
那么,歷史演變至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的頭頂是否也懸著這么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呢?是否時刻將“居安思危”四個字刻在腦海里,寫在我們每天的工作日程上呢?古代的君王尚且能在政通人和、經濟興盛時期意識到“居安思危”的警示,如今,科技先進,信息發(fā)達,市場萬般兇險,我們的危機意識是否該更明確更強烈?我認為,一個國家需要危機意識的警示,企業(yè)也如是,人更該如此。
廣廈20年的風雨征程,時時與機遇、危機相伴,樓忠福主席就曾多次強調廣廈人要有“永遠的危機意識和奮斗意識”;要“時刻保持緊迫感、危機感和使命感”。危機是什么,實質上就是危險的禍根,是即將來臨的、潛在的危險,只有在充分意識到這種潛在禍根的可能性的基礎上,才能及早建立危機預警機制,才能臨危不懼,泰然處之。所以,我們需要時時反思我們的危機根源,時時抬頭看看頭頂?shù)倪@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回顧廣宏公司幾年的發(fā)展歷程,曾創(chuàng)造了“業(yè)績翻番”、“兩年時間完成企業(yè)重組、購并,晉升為一級資質”、成為“東陽市建筑業(yè)黑馬”等等神話,然而,面對今天的市場和業(yè)績,面對我們的困境和遠景,難道我們還能繼續(xù)坐享著昨天的榮耀嗎?還能每天繼續(xù)麻木地撞鐘嗎?在8月20日召開的機關作風整頓會議上何飛龍董事長反復強調:我們的危機感、緊迫感到底在哪里?我們的戰(zhàn)斗力、方法、信心、措施還有沒有?他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們:該醒醒了!是的,你們沒看見頭上的那把劍快要掉下來了嗎?!
現(xiàn)代建筑企業(yè),因為入世的危機,經營理念、管理方式、施工手段、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都面臨著挑戰(zhàn),使我們不得不面對很多危機,縱觀廣宏公司的綜合實力,一樣也存在很多危機:
首先是資質危機。我們目前擁有土建一級資質,但市政、裝飾、安裝等增項資質還很低,致使我們的力量和水平在整個建筑市場領域的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均衡的狀態(tài),這樣,無法像大、中型企業(yè)那樣擁有強大的資質資源,具備充分的挑戰(zhàn)優(yōu)勢,無法在重大項目、尖端項目上與其競爭。所以何總多次強調,我們的三年、五年規(guī)劃是什么?我們不能老是停留,老是躺在以前的“超常規(guī)發(fā)展”上沾沾自喜了,我們的目標是要向總承包邁進,是要走向國際要向國際建筑頂尖技術力量挑戰(zhàn)!“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如果我們再不規(guī)劃好我們的下一步,那么,我們只會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遠而離“死亡”越來越近。
市場危機。在今年控股徹底實行屬地管理后,我們廣宏的屬地市場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廣廈二建撤消了,區(qū)域也進行了重新的調整;一些原有的基地也在運行中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常此下去,危機四伏!所以我們不能按步就幫、固步自封啊,要學會自己救自己。我們必須去尋找新的機遇,去主動出擊,打開新的市場。我們應該去了解大的市場環(huán)境,掌握一手的市場信息,要去分析去動腦筋去想對策,然后周密部署我們的計劃。要時刻明白,誰搶先一步,這個市場誰就多一份希望,就多一份成功,反之,就會無立足之地,或最終被別人擠垮。
再來看看品牌,我們現(xiàn)在有什么品牌?我們目前的創(chuàng)優(yōu)創(chuàng)杯情況是否符合我們發(fā)展所需?是否滿足我們明天的需求?看看去年和今年我們的創(chuàng)優(yōu)情況吧,太不令人樂觀了!沒有足夠的好的品牌你今天混日子可以,明天你拿什么去和人談判?拿什么去說服別人和你合作?如果說資質和市場是反映一個企業(yè)的綜合實力的話,那么品牌就是它最有力的最具備攻擊性的武器。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狀況,可見我們的品牌危機有多重。如果這個關不攻克下來,說明我們在漸漸喪失攻擊力,喪失能量、能力,這樣我們怎么去和那些巨人碰撞?怎么談發(fā)展?甚至生存呢?
人才危機,是目前困擾我們廣宏發(fā)展的一項最直接的危機。隨著入世,和國際接軌,建筑行業(yè)越來越重視人本培養(yǎng)和管理,人的競爭將永遠是最尖端最激烈最殘酷的競爭。而我們現(xiàn)有的人力資源可謂捉襟見肘,項目經理的欠缺,各種崗位專業(yè)人士的大量需求,已成為當前我們人才管理上的根本問題。你想過沒?一個特級總承包企業(yè),它的業(yè)務工程量需要多少高、中級的各級專業(yè)人才?與我們現(xiàn)在的資源相比還有多少差距嗎?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差距,那么我們也休想做大做強,如果沒有這種人本危機意識,所有的奇跡,神話,由誰來創(chuàng)造?同樣,我們的人才危機還表現(xiàn)在我們的管理上,對引進人才、大學生人才等,如果我們沒有一套全新的機制來進行管理,沒有一系列完整有效的方法制度來引導、激勵和約束,那么,所有的一切也將是空談。
除此之外,安全危機、文化危機、管理危機等等都時時影響著我們建筑企業(yè)的生命,在信息時代,一次危機因多米諾骨牌效應就可能給企業(yè)造成致命災難。所有的危機都讓我們反省,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那是麻木,意識到卻無動于衷,那就等于坐以待斃。
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左傳》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海爾張瑞敏說:“永遠戰(zhàn)戰(zhàn)兢兢,永遠如履薄冰。”
聯(lián)想柳傳志說:“我們的經營者不能打盹,你一打盹,對手的機會就來了。”
華為任正非說:“我們該如何應對華為的冬天?”
微軟比爾蓋茨說:“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
而我們這樣說:讓我們敏銳地觀察,積極地應對,迅速地行動,讓“達摩克利斯之劍”在我們的頭頂高懸吧!